自去年開始,教育市場迎來大量資本涌入。統計顯示,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06個教育類項目獲得融資。其中隨著本地生活服務O2O概念的興起而涌現出的家教O2O項目,成為資本寵兒,估值不斷高漲。
與此同時關于家教O2O產品刷單、騙補貼等丑聞也頻頻爆出,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接連遭到業內人士質疑,因平臺低頻次、粘性差等特征,家教O2O的商業模式被指難以持續。那么,家教O2O到底存在哪些問題,又是否當得起如此高的估值?
家教O2O怪現狀:模式存疑,監管缺失,刷單撐估值
1、產品運營模式存在諸多問題
首先,家教O2O平臺的使用頻次較低。找家教本身是一個低頻次的行為,用戶需求不會持續存在,找家教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習成績,找到合適的老師之后,誰也不會在短期之內頻繁更換,除非下單者另有目的,否則很難保證平臺用戶活躍度和交易頻次。雕爺曾在某活動演講中一針見血指出什么樣的O2O項目會死掉,其中之一便是頻次較低的項目,我對這一觀點深表認同。
其次,運營模式與用戶需求不符,用戶粘性不高。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,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優秀的老師。但從理論上來說,優秀的老師從來不缺學生,沒有必要通過家教平臺尋找生源。所以家教平臺上的老師整體專業素質并不高。退一步說,就算學生通過平臺找到了合適的老師,而一旦師生之間互相熟悉并達成信任,那么他們必然會擺脫平臺在線下進行交流,這時,家教平臺也就失去了作用。況且在現實中,很多老師與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建立都是通過相互介紹,而并非家教平臺。
再次,過分強調課時量使得行業向不健康方向發展。之前有媒體報道,一位家長從某家教平臺上找老師給孩子補習功課。結果在幾個小時的補習時間里,該老師不斷接聽招生電話,真正的補習時間只有十幾分鐘。而這位老師并不屬于任何教育機構,家長投訴無門,只得自認倒霉。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個例,很多家教平臺過分強調課時量,將其與教師薪資掛鉤,導致老師不斷想方設法增加生源,而忽略了教育本身。這種重利益而輕教育的不健康趨勢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。
2、資本誘惑下的種種刷單亂象
面對資本的大量涌入,很多家教平臺希望獲得更多的投資,促使平臺通過刷單、虛假評論的方法來騙取投資。在家教O2O行業,刷單一般有兩種情況:
一種是某些教師的個人行為。很多平臺對于進駐的教師并無嚴格的考核,而且師生之間彼此并不相識。故而老師的優秀程度只能通過評價來體現。這種機制自然會讓很多老師走上刷單造假這條道路。這種機制自然會延伸出類似淘寶的“刷單需求”。一位在某平臺曾任職的教師說:“平臺對老師的監管,其實大家自己下載APP就可以看得出來,就是學生和家長對老師的評價,完全類似于淘寶吧。現在大家雖然不敢刷得太明顯,但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。”
另一種情況是平臺鼓勵甚至默許刷單。這種刷單可以讓平臺增加交易量,財務數據漂亮,對于已有的投資人是一種交待,而對于其它投資人更是一種鼓舞,希望以此能吸取更多的投資,獲得更大的投資機會。
3、監管缺失,家教O2O難以合法化、標準化
目前,很多家教O2O平臺并沒有監管制度,甚至連基本的學科培訓、教學管理都沒有,更遑論對教學效果的監督了,完全靠教師自律。而傳統的家教行業則早有監管制度。早在09年的“兩會”上,人大代表楊劍昌就曾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取締“非法家教”。而與之相比,新興的家教O2O行業沒有制度的約束而僅僅依靠自律,這必定會造成行業內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,甚至會給某些人利用這一漏洞進行不法行為的機會。而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,家教O2O的標準化是必然選擇。因為互聯網監管門檻本就不高,再加上家教O2O平臺的亂象,長此以往,會造成行業的迅速衰落。
資本“寒冬”將至,家教O2O市場前景暗淡
從上述問題來看,家教O2O項目的高估值中存在較大泡沫。而粘性差、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,使得家教O2O行業只能靠挖掘傳統教育市場存量資源的做法生存,刷單等惡意圈用戶的做法會透支整個行業,逐漸失去用戶市場。
從資本市場來看,自8月24日全球股市上演“黑色星期一”后,大量創業項目團隊解散,很多估值和融資遭遇“腰斬”。投資人熱情下降,曾經盛行的O2O、“90后”等概念逐漸被投資人拋棄。資本市場的“寒冬”也讓習慣于燒錢模式的家教O2O行業面臨窘境,今年家教行業的投資狀況遇冷,拿到D輪融資的平臺很少,燒錢模式難以為繼。
教育行業的特殊性注定了其不能過分注重利益,而很多家教O2O平臺為了吸引用戶將重心放在招攬名師上,忽略了培養師資隊伍的機制和能力。這種過分注重利益而完全忽略教育質量的做法是極其短視的。長此以往必定造成用戶流失,不利于行業發展。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”教育是一門需要沉淀與耐心的行業,而家教O2O急功近利的做法違背了教育固有的屬性,致使自身陷入桎梏。面對此種狀況,家教O2O行業應該積極改變現狀、提升內功。否則,家教O2O行業將會難以前行,未來狀況不容樂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