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餐廳多數無照
近年來,網絡外賣市場發展迅猛。據艾瑞咨詢統計,2014年中國餐飲O2O市場規模為975.1億元,預計2017年將突破2000億元。以熱門訂餐平臺“餓了么”為例,目前已覆蓋300多個城市,用戶超4000萬,加盟餐廳近50萬家。
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,網絡交易平臺必須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,并審查其許可證,但記者調查發現,無證、無店食品生產點仍存在。
上海市消保委日前發布的網絡外賣訂餐消費調查與評議顯示,9家熱門網絡訂餐平臺的100家餐廳中,僅有39家公布了可辨識的營業執照和經營許可證圖片,而其中僅有半數證照相符。同時,這100家餐廳中只有11家提供了發票,部分發票開票單位與實際消費餐廳并非同一家。
了解情況的不敢吃
記者同時發現,不少在訂餐軟件上證照齊全的餐館,實際是街巷中的小作坊,更有藏身民房的“黑窩點”為網上餐廳代工,衛生狀況讓人擔憂。
記者走訪福州市一條作坊云集的街區看到,破舊的民房里各類油桶、洗菜盆、盤盤碗碗胡亂堆疊在一起,墻面地面到處是油污,民房外面的小道污水橫流。不時有送餐的電動車從巷子里進進出出。附近居民說,這里“很多餐館都有網絡送餐業務,了解情況的都不敢在附近吃飯。”
“只要你能搞到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,你的東西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我們不管。”記者詢問是否可以在家制作“私廚”,找一家商鋪掛靠登記時,某知名平臺工作人員向記者“坦言”。
“目前來看,各大平臺的線下推廣速度非常驚人。”福州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監科科長吳捷表示,網絡外賣平臺的合作商戶數目往往處于變動之中,不少平臺可以在一周內增加幾百個商戶。
訂餐平臺野蠻生長面臨陣痛
近年來,各大網絡訂餐平臺迎來“暴增式”發展。然而與網絡商城、移動打車軟件等業態的發展一樣,網絡外賣平臺急速爆發后迎來的是“銜接期”陣痛。
問題1:“刷墻式”瘋狂地推,平臺監管多憑“自覺”
目前,線下推廣、搶占市場成為許多網絡訂餐平臺的發展要務。然而,快速增長背后,多是“只推不管”。
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表示,各平臺的業務人員出于考核壓力和推廣任務,可能并不嚴格執行新法。位于福州倉山區金祥路的小吃店老板李先生向記者透露,此前各家平臺不斷搶奪店源,主動走街串巷招攬了不少無證商家。
問題2:流量為王利潤至上,安全保障淪為“空談”
記者在上海肇嘉浜路暗訪發現,一家黃燜雞米飯餐館竟在三個訂餐平臺上擁有三個不同證照的“馬甲”。有老板甚至透露,加入訂餐平臺直接帶來了兩三成收入,應付訂餐平臺的證照展示“小菜一碟”。
不少商家告訴記者,目前最嚴格的平臺登記無非就是簽一張協議書,登記相關證件,偶爾復查也不曾走進廚房。一旦出現投訴,最多電話詢問一下。
問題3:異地監管扯皮,互聯網管理成“隔空喊話”
記者注意到,互聯網外賣平臺總部多位于北上廣,而具體食品生產商鋪和消費者則遍布全國各地。一旦產生消費糾紛或安全問題,消費者維權很容易遭遇地方監管部門和平臺總部互相扯皮。
問題4:食藥監、工商等監管部門難辭其咎
食藥監部門是網絡訂餐平臺的監管主力,但記者調查發現,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不作為或少作為。有地方食藥監部門負責人稱“數量大,不好管”。然而,取締“蒼蠅館子”本就應當是部門分內職責,隨著市場監管領域“三合一”改革的推進,“九龍治水”局面將結束,“不好管”也必須直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