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五成以上受訪者表示,在過去的一年內個人信息曾被泄露。昨日,市消委會聯合其他29家消費維權單位發布《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狀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網站和個人終端APP泄露信息最多。針對調查報道,30家消費維權單位同時發出倡議,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,用更完善的法律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不受侵害,并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。
過半受訪者表示個人信息曾被泄露
昨日,市消委會聯合北京、上海等其他29家消費維權單位發布的《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狀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76%受訪者表示,對“大數據”略有所知或比較了解,并有76%的受訪者認為,“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更容易被泄露”。
而對“過去一年中,有沒有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”的問題調查中,52%的受訪者認為“有”,認為“沒有”的受訪者約占40%,還有8%受訪者表示說不清。
網站和個人終端APP泄露信息最多
報告顯示,在對于個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調查中,被認為最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的是網站,包括電商平臺、搜索引擎、門戶網站等,占14%。其次是手機、PAD、智能手表、運動手環等個人信息終端上的APP,占13%。第三是汽車行業,如4S店和電信服務商,都達到12%。第四是類似電子郵箱、微信、QQ之類的通訊軟件和房地產行業,包括房地產開發商、租房中介公司,達到11%。
在對于“與個人信息相關的大數據應該如何保護”的調查中,得票最高的措施是“對盜竊、倒賣以及不當使用個人信息的企業、個人進行嚴厲打擊”,達到21%;其次是“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、企業必須加強管理”,為19%。
而對于“對大數據使用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立法,你有何建議”的調查中,呼聲最高的是“加大懲罰力度,進入懲罰性賠償制度”,有20%選擇了這一項。
●個人信息6大分類
身份類信息包括姓名、家庭住址、身份證號、工作單位等;
消費類信息包括網購記錄、線下購物記錄、網絡瀏覽記錄等;
通訊類信息包括手機號碼、郵箱地址,短信、QQ、微信等聊天記錄;
財務類信息包括銀行卡號、個人財務狀況、網絡賬號和密碼等;
背景類信息包括病歷、體檢記錄、學歷、工作經歷等;
社會關系類信息包括家庭成員情況、婚姻情況等。